平鲁区文化馆--当业余爱好“撞上”执着追求:马昌瑞的艺术人生
当前位置:首页 - 社区民星

当业余爱好“撞上”执着追求:马昌瑞的艺术人生

发布时间:2014-3-18 15:20:00 点击数:

 

再过几天,第二届市民文化节即将拉开帷幕,作为金山区朱泾镇在本次文化节中的艺术亮点——戏剧主力军马昌瑞老师又将披挂上阵为朱泾的百姓献上具有朱泾人文特色的戏剧表演,这也是他继首届市民文化节后的第二度倾情加盟。随着文化节首秀——文化服务日的临近,全民参与的热情高涨,但是此时的马昌瑞老师心情却有些复杂。这还得从他和戏剧的不解之缘说起。
69岁的马昌瑞虽已近古稀之年,但说起和戏剧的结缘仍是历历在目。1963年,当时19岁的他第一次接触业余戏剧创作和表演唱,没想到一发不可收拾,一晃就走过了50个年头。在其过往的创作生涯中,不乏脍炙人口、喜闻乐见的作品,如根据沪剧经典唱段《看龙舟》的格式,结合朱泾花灯节的开展情况改编而成的《看花灯》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但沪剧、锡剧、表演唱样样在行的他在艺术上一心努力求新、求变的同时却忽略了自己的身体健康。正因如此,他落下了不少顽疾,老毛病也是时常来“光顾”他。最近老丈母娘的身体也是频频亮起“红灯”,为兼顾家庭和业余爱好,他总是尽可能地安顿好家中的大小事后,便冲在文化创作的最前线、守在文化宣传的最基层,从没有怨声载道,也从来都是风雨无阻。
平时的马老师很和善,也很风趣,总会和别人说笑道:我从来都是一个被动接受任务的人。但收获从来只选择有准备的人。只有时时刻刻做一个有心人,才能抓住灵感的尾巴,写就不朽的佳作。去年在全镇范围内开展得如火如荼的《感动朱泾十大人物》宣传中,主角们都来自不同的岗位,却在平凡的工作中为朱泾的建设和发展添砖加瓦。或许对许多人来说,其中的人物故事只是生命中的匆匆过客,而马昌瑞则深谙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也深知朱泾精神正是有他们的存在,才能够经久不衰。他希望用自己的一支笔开拓一条路,让传统文化遇见未来发展,让外界的目光聚焦朱泾的现在。的确,他是这么认为的,同样他也是这样做的。
紫金戏曲队的一曲沙家浜选段《军民鱼水情》在首届市民文化节戏剧比赛中技压群雄,一举摘得上海市百支优秀锡剧队的殊荣。成绩的取得让锡剧这一传统剧目在朱泾热土上家喻户晓,但很少有人知道,在这背后凝结的是马昌瑞老师的点滴心血。改编版《军民鱼水情》无论从剧本创作到节目编排,还是从演员选角到演技指导,悉数出自马老师之手。正是因为他在艺术方面的造诣以及对传统戏剧推广的努力,2007年通过多方配合临东居委会成立了锡剧艺术指导站。提及建立的初衷,还要追溯到他接受上海广播电台专访的那次经历。
当时他被问及“戏剧是否后继无人”,他认为目前的状况虽然“演戏的是‘老人’,看戏的更是‘老人’”,但只要以老带新的氛围调动起来,老戏骨能倾囊而出地指点,年轻人能更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那么戏剧的发展必定不缺新鲜血液。访谈过后,他便走街串巷,为成立锡剧指导站而奔走。渐渐地,指导站从起初的无人问津到现在的队伍不断壮大,期间有艰辛,但对他而言更多的是欣慰,是对朱泾文化发展的乐观。
第二届市民文化节的各项演出工作已蓄势待发,作为积极践行戏剧推广的马昌瑞老师,也带来了自己的最新锡剧清唱《唱唱我伲大茫村》。作品的字里行间都蕴含着他对朱泾沃土的热爱、对朱泾发展的期盼,和对朱泾创建文明城区的信心。正如他作品中所写的:大茫村荣获全国文明镇、村民们齐欢笑奔走相告,上下团结力更足、全社会要争创文明镇。他用自己对艺术的追求,五十载的砥砺前行走在宣传文化、创建文明的路上,相信他的艺术人生也将更加的丰富多彩。 
 
 

Copyright (C) 2013-2014 上海市金山文化馆 地址:金山区蒙山北路280号

沪ICP备07508482号 本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