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发布时间:2014-4-29 15:50:00 点击数:
我喜欢读书,自小就喜欢,兴许是木讷的性格使然,更多的是读书给我亮出了一个新的天空,可以无限驰骋,可以“想入非非”,可以跳出小小的空间,获得极大的自由。
小时,兵荒马乱,没机会系统读书,只有在哥哥的启蒙下,凌乱地读读《三字经》《唐诗三百首》等,有了这点“童子功”,解放后就直接进入了三年级。后一帆风顺,入中学、进大学,工作,退休,时间、地点在变化,但读书的习惯一直没变。而且退休后读的书大大超过了学习、工作时期所读的书,因为有了时间,而且读书可按照自己的兴趣来读。我是做技术工作的,退休了,可以选自己喜欢的历史、文学、文化、文字方面的书来读。后来又进了报社,担当了六年的文字审读的工作,年纪大了,年逾七旬,怕人家担心自己的安全而毅然退出。
由于多年来养成的习惯,退休后,去图书馆是我最爱去的地方,去得最多的地方。厂图书馆、街道图书馆、区图书馆、市图书馆都有足迹所至。技术方面的就去厂图书馆借阅,一般去街道及区图书馆,查文献、古籍则去市图书馆。书籍的丰富和图书馆的日益开放,如现在可一次借十本,使读书人如鱼得水,游弋自如。我感到退休后生活更有意义了。我兴趣广泛,因此读的书就较杂,但都是围绕着历史、文化、文学来阅读的。我曾用将近一年的时间读了《中国文化史》(十册),读过《鲁迅全集》(小说、杂文、唐宋传奇等,译作及书信未读);近两年来读了约六七十本书,如《中关村记忆》《钱学森》《走进钱学森》《中国科学家丛书——赵九章》《华罗庚传》《陈从周散文》《孔子评传》(匡亚明着),还有王蒙的自传三部曲:《半生多事》《大块文章》《九命三羊》;我喜欢读季羡林的文学作品,能借到买到的我都读了,如《季羡林散文选》《牛棚杂忆》《病榻杂记》《赋得永久的悔》等;我也喜欢读余秋雨关于文化的书籍,如《秋雨散文》《山居笔记》《寻觅中华》《霜冷长河》《问学余秋雨》等。关于战争的,我细读过约120万字的《解放战争》,它的描述正是我幼年的深刻经历和记忆。外国文学,我喜欢读村上春树的小说,读他的书可以了解日本的社会及风情;并不大喜欢莫言的小说,但也读过一些。
退休之后的十五年,我自诩是又读了一次大学,这次读的是“文科”,并且在写作上有了丰收。除了在各种报刊上发表的数百篇小文章之外,还为大学同学校庆50年编了一本《风雨兼程》,为我的大姐、老哥分别编了《桂馨诗草》《碌碌平生九十年》诗文集,为他人为社区撰写、编辑、校对诗文集就更多了。更有意义的是在社区学校和石化股份公司老年科协的支持下,几十位老干部老专家老职工成立了夕照明文学社,坚持写诗作文,每年出3-4期文学刊物《夕照明》,至今已持续十二年,共出了25期,总有30万字左右。我则担当了编辑审读的工作。常年碌碌,但有滋有味,并积累了一些成果,由于夕照明文学社坚持活动而有成效获得区、街道社区学校的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