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鲁区文化馆--山阳“民”星 处处闪光
当前位置:首页 - 基层动态 - 山阳镇

山阳“民”星 处处闪光

发布时间:2013-6-25 15:01:00 点击数:

 

故事“民星”张道余
张道余,1940年出生在山阳镇新江村的一个农民家庭,是个地地道道的“草根”。小时候最喜欢听老人讲故事;青年时代,他尝试着自己讲故事、创作故事。最初以模仿为主,写得多了,他就开始自己编写故事——将自己身边看到的、听到的都写进故事,这些富有“乡气”来源生活的故事深受农民朋友的欢喜。改革开放后,张道余进入了创作的高峰期,不仅创作的故事作品数量多,而且质量高,多部作品在全国各大故事赛中拔得头筹,在上海故事界和市郊农民中的影响越来越大。1991年,他被命名为“上海故事大王”,之后又被誉为“中国新故事四大家”之一。他是中国新故事艺术专家组成员,曾担任两届国家级民间文学最高奖——山花奖的评委。被中宣部、文化部评为全国服务基层、服务农民文化建设先进个人。如今,早已跨入古稀之年的他还是笔耕不辍,积极活跃在故事创作中。
 
 音乐“民星”吴永祥
山阳中学吴永祥老师,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大吴老师”,是沪上10位教书育人楷模之一。50多年来,他坚持扎根农村教育,把教师当作一种职业、当作一种理想,去追求,去奋斗。从64年开始创办学校只有二十几名学生的小乐队。如今形成了以民乐为龙头的全国知名的艺术教育特色学校。他的“生命在于运动,班级在于活动”的名言,已成为金山区教师的座右铭。他先后被评为上海市优秀教师标兵、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孺子牛金球奖,“感动金山十大人物”。
50年前的山阳中学,是吴永祥听也没听说过的地方,而50年后的山阳中学,艺术教育特色已经闻名全国。担任过上海金山中学校长的汤健说过:山阳中学因为有了吴永祥这样一位痴心于艺术的特色教师,使学校成了全国知名的艺术特色学校。
 
舞蹈“民星”蔺伟平
山阳文体中心舞蹈房内,一群身穿艳丽戏服的中老年演员正聚精会神地作演出前的最后一次彩排。满墙铮亮的荧光玻璃把观众涌入的信息及时地告诉了她们,并清晰地展现在她们面前。可演员们仍然聚精会神,一招一式,移步、转身,昂首、弓步……尤其是辅导老师蔺伟平,更是笑容可掬,随着悠扬的乐曲,十二分的投入。
蔺伟平,金豪居委会舞蹈队编导,曾在部队里当过舞蹈演员,退伍后回金山工作。2005年,唯一的儿子在一次交通事故中遇难,生性乐观的她开始迷茫。在这人生的转折关头,是舞蹈使蔺伟平重新振作。金豪居民小区成立了业余舞蹈队,让蔺伟平当指导老师,渐渐地,她脸上又出现了阳光。为了学习新知识,她多次自费到上海、北京等地进修民族舞、舞蹈编剧等课程,并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大家。她编排的舞蹈,曾进2010年世博园区市民广场展示,也多次代表金山区参加市级舞蹈比赛,并获得银奖金奖;在镇海鲜文化节、国庆文艺演出及村居一台戏上编排演出的舞蹈,大多流淌着她的汗水,凝聚着她的功劳……
造船“民星”姜品云
在金山嘴渔村渔具馆内,各种渔具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可特别吸引人的还数那艘两米长的“金山舢板”——高耸的桅杆、篷帆,平整光洁的甲板、船舱,精致灵巧的水斗、泉子桶,船艄的行船棒,两旁边的翘头,还有那细长头龙篙、挽篙……它是金山嘴渔村的老船匠姜品云师傅按照1:10的比例打造出来的。
姜品云师傅14岁师从金山嘴大名鼎鼎的船匠麻三师傅学“打船”,从“作缝”、“嵌油灰”做起,终于成了有名的“打船师傅”。从此以后,他的足迹遍布杭州湾北边海岸。要造一艘普通的舢板,他“胸有成船”;要学造新型船,他只要围着船兜一圈,脚步测长度,眼睛看高度,回去可以动手打造……2011年,姜师傅听说镇上举办金山海鲜文化节,要建渔具馆,把渔民世世代代使用的渔具保存下来,他在高兴之余就想到了打造一艘当年大名鼎鼎的“金山舢板”,让它世代相传!说干就干,他翻出了已搁置多年的斧头、锯子、刨和凿子,戴上老花眼镜画出了草图。看似一艘船模,它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云师傅从打造龙骨开始,刨锯拼接两侧船体,再造船头、船尾,船上还立起了主桅,桅杆顶部还配有神仙葫芦……船模展出后成了渔具馆内的镇馆之宝。如今,该造船手艺已成为金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土画“民星”杨火根
在金山嘴渔村,还有一位“民星”——会画土画的杨火根老人。走进“渔村历史文化馆”,只见那些展板图文并茂,数据翔实,引人入胜。尤其是那充满乡土气息又栩栩如生的画面——劈麻、纺线、织网、栲网、拣花鱼、渔船出海、撒网捞鱼……讲解员自豪地说:这些画全部出自渔村土生土长的杨火根老人之手。
杨火根,今年70岁,家住渔业村2组,是一名土生土长的金山嘴人。他从小就喜欢画画。上中学时,曾被美术老师推荐参加专业美术培训班的选拔。机遇虽擦肩而过,但他痴心不改。他画自己熟悉渔民的生产、生活,画大海的潮涨潮落,画海鲜特产,几十年的坚持不懈,他把渔村的生产过程、风俗习惯、老街民居等全部画了下来。退休后他仍然笔耕不辍——2011年5月的一天,张道余老师慕名找到老杨,请他为即将出版的《金山嘴渔村风情》一书画些插图。老杨一口答应,花了五天时间,为这本书画了18张插图;2012年渔村举办金山海鲜文化节,老杨就以“我的家乡·金山嘴”为主题,画了《王盘洋与大金山》,使坚如磐石的海堤、颠簸不定的渔船、波光粼粼的大海以及大金山等三岛跃然纸上……
 
收藏“民星”胡学军
6月22日是山阳社区活动日,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大厅展出了百余块精雕细刻、图文并茂、古色古香的雕花床板,俗称“花板”。古人说:“金榜题名时,花烛洞房夜”——这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而那婚床上的花板,当然得讨得好口彩,来个锦上添花,借以烘托人生的大喜。
这些展品,是山阳镇向阳村的胡学军的收藏品。当初,他潜心收藏毛泽东像章,在金山嘴渔村举办了“毛泽东像章展览馆”。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淘到了一块雕花床板,而且被精美的图案、精细的雕工所陶醉,因此一发不可收拾,眼下他已经收集到180多块床板。他把淘来的花板,一次有一次反复察看,终于明白那些故事大多数来自《红楼梦》、《三国演义》等经典着作,看似一块床板,一副图案,那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他就根据阅读中国民间传说,并向能者请教,把一个个民间故事描述出来。此外,爱好收藏的他,还收藏了上千数万枚毛泽东像章以及各个时期的各种票据等。
 
 
 

 

Copyright (C) 2013-2014 上海市金山文化馆 地址:金山区蒙山北路280号

沪ICP备07508482号 本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