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女兵贯穿了我军的发展史,从南昌起义的那一刻起,中国就有了女兵部队。南昌起义爆发时,队伍中就有30位女兵,而且这些女兵的学历显著要高于当时部队的平均学历,主要都是来自于黄埔军校武汉分校。
学历高加上生理特性的限制,这些女兵并没有被分配到前线一线部队工作,而是主要从事救治伤员以及宣传性的工作。
但这也不意味着女兵从不参加战斗。在1929年11月的广州起义中,我军军史中迎来了第一次女兵正面作战,一个班十余位女战士在班长游曦的指挥下执行阻击任务,最终因兵力悬殊全部牺牲。
所以女兵是中国现代军事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中国现役总兵力为200万左右,女兵的占比在9%到10%之间,总量约为18.5万人。
也就是说,在我国现在的军队构成中,男兵依旧占据主导地位,女兵则扮演辅助角色。
客观地说,女兵在部队中规模小于男性的根本原因是生理特性上的差异,毕竟冲锋陷阵这种脏活累活男兵有着先天的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女兵的存在没有意义。
在各国的女兵占军队数量中,美国为15.6%,俄罗斯约为13.6%,就比例而言中美俄三国的差距并不大。对于大国而言,将女兵纳入军队体系中,替代部分男兵的职责,可以节省大量后备兵源。
理论上一个国家的后备兵源是有限的,因为后备兵源的培养过程短则十五六年,长则18年20年,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后备兵源的规模在短时间内是很难增加的。而在国家发展中尤其是建设类方面的重体力劳动中,男性的条件要明显优于女性,社会建设中同样需要庞大的劳动力参与建设,如果将这部分男性纳入军队体系中,就意味着社会中重劳动力的短缺。
而在部分领域拿女兵替代男兵,在质量和作用都不下降的情况下可以节省大量劳动力,一旦到战时这部分总劳动力可以迅速组成预备部队,为前线部队提供补充兵力。
为了方便理解,打个比方,两军交战,一支军队有100万人,另一支军队有90万人。但在军队构成中,前者100万男兵,后者70万男兵20万女兵。
一旦到战时,前者依旧是100万兵力,但后者可以将节省下来的男兵快速组成预备队,此时兵力对比就成了110万人对100万人,就形成了兵力压制。
当然,这是女兵在军队中存在的意义。
发展到现代,女兵的职能也逐渐从救护、宣传延伸到了其他领域。但注定女兵很难和男兵一样在前线冲锋陷阵,别跟我打拳,这是生理结构上注定的。但女兵一系列需要细心的领域中,优势是明显要高于男兵的,所以在这一部分中女兵替代男兵是很合理的。
这一点和女兵在我军中的构成也有体现。在我国的军队体系中,女兵主要分布在科研体系中,比如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
而在军队内部的分工中,女兵主要担任四个领域的工作。
一、文艺兵。
文艺兵是我军部队中一支独特的部队,在文工团中,男兵女兵的比例相当。但在2015年的裁军中,相当一部分非作战单位遭到裁撤,文工团就是其中之一。尽管文工团被裁撤,但还是保留了一部分的女兵,男兵基本被裁撤。
二、通信兵。
在我军的通信兵部队中,女兵占据了半壁江山,在战区合并前的西藏军分区中,西藏军区通讯总站女兵数量冠全国之最。之所以这个岗位女兵最多,原因就是细心和性格,相较于脾气暴躁的男兵而言,女兵更适合这种岗位。
三、医疗兵。
医疗兵主要分布在各军区医院和野战医院中以及军队连队中的军医。这种很容易理解,因为相较于男兵而言,打针这种细活属于是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不是说男兵不能做,女兵在这一块的能力要明显强于男兵。
四、记者以及文职。
普遍而言,女兵对于细节的掌控能力要远高于男性,尤其是撰稿、写报告这种细致活。
因为职责的不同,部队对于女兵和男兵的训练要求也有区别。比如男生的体能科目为5000米跑。女兵是3000米。但这并不意味着男兵干的活女兵就干不了,在一线部队中依旧有女兵的存在,比如西藏汽车兵,二炮部队,以及空军飞行员都有女兵身姿飒爽的身影。
发布于:重庆

